top of page
作家相片Lin Sheng-Feng

心理師談霸凌經驗(上)

校園霸凌幾乎是每個學生,都曾遇到的生命經驗,不管是在網路、人際、或身體層面,不管是當事者或是見證者,多半都會對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。在我諮商的經驗裡,許多成年人的 #情緒困擾 或是 #壓力問題,深入探索之後,發現也有很高比例,與求學時期遭到同儕的霸凌經驗有關。


這些成人個案在生活中經驗到比一般人更多的 #無力無助 #失去動能 #孤單憂鬱 #憤世嫉俗,這些體驗和過往被霸凌時期的 #求助無援 有著很深的連結。當他們述說這些經驗時,會發現有些人並不是沒有抵抗,但一次次身邊的人的回應,卻加深他們當時的無助和絕望感!


例如曾有個案回憶,當時在和師長表達完後,師長只是對霸凌的同學做了一些勸說,但霸凌同學懷恨在心,對自己變本加厲,老師消極的態度,讓自己害怕再反應後會帶來更嚴重的傷害。或者跟父母表達後,卻遭到父母的質疑「你自己也有問題吧?不然別人怎麼會無緣無故弄你。」這些經驗都加劇了被霸凌孩子的恐懼,也只能把憤怒壓進更深的內在,最後甚至放棄抵抗產生輕生的念頭。


當我們先放下對錯,回過頭來仔細思考,為什麼有人特別容易遭到霸凌?而為什麼有人特別想霸凌別人呢?


我從臨床經驗中提出幾點給大家參考:


容易被霸凌的孩子

  • 多半從小父母以責備的方式教導,孩子個性變得焦慮、畏縮,常怕自己做錯事,遇到被欺負時往往會先懷疑自己,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,錯過反應的時機,事後也不知道該怎麼提起

  • 來自品德教育太矯枉過正的家庭,例如「忍讓是一種美德、一定是你有問題不然別人怎麼會弄你、你要先反省、不可以跟別人起衝突」有些傳統的教育方式或所謂的美德,往往成為困住孩子的枷鎖。


其實,我們可以灌輸給孩子更正確的觀念 #平等的對待自己和他人 #尊重別人但也要勇於為自己發聲


有霸凌傾向的孩子

  • 在有暴力溝通家庭中長大的孩子,可能模仿了家庭的互動方式,學到可以透過暴力得到權力或主控權。

  • 被忽略或支持度不足的家庭,孩子渴望得到注意力或權力感,發現可以從排擠、嘲笑、霸凌的過程中滿足自己的需求。

在過去的諮商經驗中,我也曾遇過一些搞破壞或愛做亂的學生,在輔導過程中,每週一次持續的給予關注和支持陪伴,但並未針對行為問題特別多做探討。有趣的結果是,孩子的問題行為卻顯著的減少了。因為滿足了孩子想被關注的需求,行為問題也間接地消除了。



4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